中心介绍

上海市急诊质控中心简介:

1999申请并获得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,质控工作思路是以危重伤病急救为核心,强化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。在22年艰苦卓绝的工作中,出版了三版上海市急诊、ICU质控手册,建设成了一个区域清晰、条块明确、重点突出、纵横全市的急诊与危重病质控网络体系,制定了急诊与危重病诊治规范化标准流程,促进了上海危重病急救技术与人才的建设,标志性的成果是上海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建成EICU,以及改变了上海市级医院急诊科紧急气管插管由麻醉科实施的局面。同时建设了多个专项技术培训中心,包括血液净化(新华医院)、心肺复苏(中山医院)、POCT(瑞金医院)、创伤(长海医院、普陀区中心医院)、紧急人工气道(九院)、机械通气(十院)、急性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技术(六院)、中医急救(龙华医院)、床旁超声(市一),为全市开展同质化急救培训人才与技术。2018年起与上海市卫生监督所联合开展上海市急诊ICU线上线下联合质控流程与标准。2020年在新冠疫情下,杨兴易教授带领上海市急诊、ICU质控专家们,集思广益,编制出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上海市急诊、ICU质量控制工作指导性意见(第一版)》,并发表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。牵手上海申康医联中心,共建上海市发改委立项的上海市急诊、ICU质控云平台项目,设计方案由华为上海有限公司完成,医联方案实施由上海电信协助,借助人工智能与融合云技术,传播并监督实施危重伤病标准流程与临床路径。先后12次获评上海市优秀质控中心,连续22年被评为良好以上等级。2020年被国家卫健委评为省级优秀质控中心。今年再次获批上海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。

 

上海急诊与危重病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:

2018年申请并获批上海市科委“上海急诊与危重病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建设,圆满完成建设任务,2021年验收成功。组建了以廖万清院士为主任的专家技术咨询部,成员包括上海市急诊、ICU质控中心中心主任杨兴易教授,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分会、危重病分会主委副主委林兆奋教授、童朝阳教授、潘曙明教授、申捷教授、朱长清教授、王瑞兰教授、吴先正教授等12名急诊与危重病领域知名专家。在专家技术咨询部专家的指导下,先后成立了研发部、建设运行部、对外服务部与实训基地以及检测与质控中心。①研发部:在丁国荣高级工程师的领导下,组成18人的团队,开展急诊与危重病大数据相关研究。②建设运行部:由张英副主任护师任专职秘书,带领10人团队,协助主任做好运营工作。③对外服务部与实训基地:在何超副教授的带领下,专门负责对外沟通交流,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,对急诊与危重病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实训培养。④检测与质控中心:由单怡副教授牵头,董永聘等协助相关检查、检测与质控管理。与上海米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、北京易捷思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华为(上海)有限公司、上海淮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上海电信等单位通力合作,搭建了一个基于5G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信息化云平台。与上海电信、华为(上海)、上海科大讯飞有限公司合作,以创伤中心、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为抓手,打造一个基于5G的智慧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心。创建了一个上海市急诊与危重病人才培训中心。

 

上海长征医院简介:

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成立于1987年,是国内最早的硕士、博士授予点,是全军唯一的急救医学中心、上海市急诊ICU质控中心、上海市首批创伤急救中心、上海市重点学科、上海市ICU实训基地、全军急危重症护理培训示范基地、上海市急诊(危重病)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急诊(危重病)专培基地、国家呼吸与危重病专培基地、国家重点专科军队建设单位、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首席单位,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,上海急诊与危重病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单位。组织或参与了包括外滩踩踏事件、胶州路火灾等几乎所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表现出色。学科紧紧抓住危重伤病急诊抢救环节,以ICU为临床研究基地,充分保证绿色通道的高效性,形成了独具特色院内急诊抢救-ICU综合救治-早期康复一体化的“长征模式”,被国内100余家医院采用。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2项。国内外发表相关论著300余篇,SCI论文60篇,获各类基金资助60余项,资助金额达3000万左右。